close

大膽呈現台灣本土喪葬風俗的電影《父後七日》,截至昨日上映八天,全省票房已破一千五百萬,其中台北約占六百萬,中南部則破九百萬,中南部遙遙領先台北的現象,與過去國片只有都會知識分子關心的局面大相逕庭。

 

一名戲院排片人這幾天搭捷運,聽到幾位歐巴桑正在口耳相傳《父後七日》,她當下立判這部電影還會延燒很久,因為這種風潮正是過去國片賣座的最佳指標。《海角七號》、《天邊一朵雲》都是在這種效應下,讓中南部票房遠遠超越台北,而《父後》眼看正在步上同樣的道路。

 

由得獎散文改編的《父後七日》,內容大膽呈現台灣本土喪葬風俗,因此雖然從台北電影節首映後就傳出口碑,但影壇對票房仍持觀望態度,畢竟過去國片無此類前例可循,觀眾是否會因題材而感到避諱仍有待觀察。

 

不過,因為片中對於「哭爸」的處理實在太好笑,原本黑色的題材立刻不再禁忌,竟成台灣影史「黑色喜劇」最成功的案例。

 

今年八月國片雖一窩蜂上檔,卻多半為偶像純愛類型,自相殘殺之下反倒無一突出,再也無法斬獲之前《聽說》、《一頁台北》所創下的千萬票房,路數鮮明的《父後七日》因而異軍突起。

 

儘管《父後七日》內容高度本土,與其他華人地區風俗不同,但對於親人過世仍具可共通感受,因此香港、新加坡等地都陸續安排放映。而在戲院中全場爆笑之餘,許多觀眾也因思親而默默拭淚。一名觀眾表示,他雖早已「父後」多年,但日前無意翻到一張泛黃的父親照片,卻讓他當下整整哭了一小時,因此完全能夠了解導演劉梓潔、王育麟所要傳達的感受。

 

從幾年前小兵立大功的《生命》、《練習曲》,到近年大賣的《海角七號》、《艋舺》,以及正在發燒的《父後七日》,國片票房逐漸摸索出一個本土至上的隱約路線。但公式未必是風潮的保證,《父後七日》笑淚交織的雅俗共賞魅力,才是讓它口碑延燒的真正祕訣。

 

《父後七日》雖不是精緻製作的藝術精品,卻能從笑點到哭點一一擊中人心,而讓最重人情味的台灣人熱情擁抱,也讓台灣電影工作者再度了解,原來台灣觀眾最期望在戲院裡感受與分享的,就是真實的笑聲與淚水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etfrtdf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